粗看了一下今天的社交媒体,大概分为了两个方向:一是倡导阅读、推广阅读的好处,二是批判不读书和假读书。一如往年。
关于“国人不读书了”、“读书无用”、“手机干扰”、“碎片化阅读”等讨论坚持了很多年。
而现实是,基于移动阅读的知识经济、内容营销市场全所未有的火爆,且中国的移动阅读市场一直保持增长趋势。在焦虑随时可被贩卖的时代,学习和职业,以及社交压力催生的阅读需求都在增长。
中国移动阅读市场 年度综合分析2017
鉴于网络文学读者不是很多,我们只说说出版物阅读App的主流。
微信读书
1. *大的特色:社交属性、赠一得一、公众号阅读
社交属性可以说是腾讯系产品的标配。「微信读书」基于微信好友关系链,在保证阅读体验的同时,可以互动、分享(想法、时长、书单等),不时会看到惊艳的观点,确实像它的slogan所说,“让阅读不再孤独”。
而相比于转发其他内容,“赠送书籍”不太会惹人反感,“赠一得一”的模式巧妙地实现了互惠和App的推广。
最近「微信读书」搜索栏新增“公众号”一项,望月曾写过“这让微信读书承载了RSS阅读器的功能”,优化了用户阅读公众号文章的体验,对于维持微信生态帝国的确是很有用。
2. 优点:
界面简洁 (没什么多余项)
时长换书币 (省钱、划算)
读书排名 (增加成就感)
手写功能 (有纸书的质感)
书籍评分 (一个荐书依据)
支持离线阅读
3. 缺点:
推荐好友在读的书,但并不一定根据个人爱好(除了满足“窥私欲”)。
书架的书太多时,让人选择很疲惫。
发现推荐的书太多太杂。
虽然有语音朗读,但声音比较机械化。
网易蜗牛读书
1. *大特色:每日免费阅读一小时、领读人、鼓励精读
在众多同类App还在围绕“内容付费”“会员包月”时,「蜗牛读书」这一模式很新颖,开启了“时间消费”的思路。这样用户无需重复购买书籍,也可以通过试读避免冲动消费。
“领读人”功能邀请专业人士、KOL入驻,充分利用了粉丝经济。用户因被吸引而进入社区,可以贴近作者,也可以获得较优质的书评和书单,逐渐培养起阅读习惯,也会产生较强的粘性。
“书桌”和“笔记”功能入口都很浅,易于操作,鼓励用户精读。其中“书桌”里的书,会有阅读人数标记,表示本书的热度;“笔记”功能推出的“结构式笔记”很实用。
从外观来看,这个App更“文艺”,保持着网易一如既往的审美水平。
2. 优点:
轻阅读模式(干扰少,适合深度阅读)
书桌藏书有阅读进度 (用户可以合理安排时间)
3. 缺点:
不少用户觉得,阅读时长提醒让人感到焦虑。
时长模式适合短时阅读者,而反复阅读、记笔记、非正常阅读则会增加成本,与产品鼓励“精读”的目标相悖。
没有语音朗读。
微信读书和网易蜗牛读书,共有的问题是版权书不多,与亚马逊Kindle、当当、京东不能比,电子书排版差、错别字等问题也普遍存在。
另外, 微信读书和网易蜗牛读书,似乎气质不同。前者玩社交更希望尽可能多的挖掘不同群体的用户,但更多是浅阅读者,借此app衍生乐趣和动力。后者则是适合追求“沉浸式”体验的人。
Kindle及Kindle app
除了以上两款,如果你是一个读书狂、深度阅读控,我更推荐Kindle和Kindle app。尤其是要学习英语朋友,Kindle内置词典,还是很实用的。
1. Kindle的优点很明显:
墨水屏对眼睛刺激小
图书资源多且上新快
原版书多(名著公版书便宜)
KindleUnlimited包月服务划算
App同步阅读
没有推送、通知等干扰
2. 缺点:
Kindle阅读器反应略慢,笔记体验不太好;
App没有上面两款流畅。
选阅读类App,资源丰富度(上新、书单、权威推荐等)、功能体验(笔记、管理等),这些方面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。
最后,想说一句:
我们常说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好的App不过是器,真正需要的还是一个爱读书的心。
无论是出于实用性(功利性)还是休闲性,阅读总不太会让人走的太偏。不同的阶段读不同的书,认真读几本,重质不重量,精进是可以预见的。
“种一颗树*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而后是现在。”